日本大阪發生強烈地震
稍早日本時間7點58分,大阪發生強烈地震,在日本氣象廳的最新記者會中,將地震從5.9上調至6.1,主要災區是在大阪北部的高槻市。
受到強震影響,災情陸續傳出,稍早大阪高槻市一棟建築起火,消防單位緊急到場灌救。少數馬路因為地震塌陷,水管破裂,出現淹水情況,地鐵站天花板也漏水。地鐵站電子看板也因為承受不住搖晃掉落。一名9歲小女孩被游泳池的牆壁夾住身亡,日本員警廳表示,目前已經有2人死亡,37人受傷,還有多人沒有生命跡象,關西機場則傳出多人受傷。
6.1級的淺層地震,而且還是發生在市中心,這破壞及傷害規模放在其他國家或許截然不同。
日本民眾防災意識強
日本從小學開始,每學期都有防災演習。教育孩子們一旦發生地震不要慌亂,要保護好頭部,從容有序的躲避。社會上也時常開辦一些防災救災展覽和研討會,許多地方都有專門的地震防災中心。因此在小孩子入學前和新人入公司會發放地震急救包。
(日本小學生防災演習)
日本家庭通常也會準備「防災包」,裡面有多種應急用品,包括食品、飲用水、藥品、手電筒、毛巾、口罩、繩索、口哨等。主婦們會定期檢查和更換這些應急用品,以防過期或失效。
(防災包)
公共場所也設計了不少避險和互救方式,並且會繪製詳細的逃生線路圖。各個地區會編寫適合本地的《防災手冊》,發到每戶人家的家中,並且翻譯成漢語、英語語等多種語言,方便在日本的外國人使用。
(防災手冊)
地震監測體系完善
1995年神戶大地震的衝撞使日本政府加速建構地震等災害防備系統。數千個探測器遍布日本全國以及周邊海域,衛星、直升機等各種先進手段用於防災系統。
近十年來,日本耗資數千萬美元,打造了「地震早期預警系統」。
日本負責監控地震的主要機構——國家氣象廳,依然在通過監測系統在24小時不斷地對地殼活動進行檢測,更多的是為確保在地震發生的瞬間計算出震源、規模、是否引發海嘯並發出海嘯警報和預報。
(國家氣候廳衛星)
根據日本相關的法律規定,在一場地震被檢測到的時候,要馬上把有關資訊第一時間傳遞到員警機構、通信公司、電視媒體、海上保安廳、消防機構等,並進一步發佈至民宅、學校甚至船舶等地方。通常叫做「臨震警報」,即在地震來到人身邊的幾十秒之內發出通知,哪怕只是短短的十秒,但對人們完成自我保護工作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,死亡人數可以減少一半以上。
(臨震警報)
建築物抗震能力強
為什麼日本的房子可以抗9級地震?
1995年,日本建築物的抗震標準由《建築基準法》和《建築基準法施行令》嚴格規定,規定裡明確表示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、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。高層建築必須能抵抗7級以上的強震。因此建築材料都要經過官方認證,不合格的建材不能在市場上流通。
日本抗震理念也在不斷進化,遠遠領跑其他國家抗震前沿。目前日本的建築抗震方面基本分為三類:「耐震」的極限只能保證地震時房屋建築不壞;「制震」則是在房屋內部設置一些能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的「制震裝置」,減少地震對房屋主體結構的破壞;「免震」是能保證房屋更加安全,減少人身、財產損失,但不能杜絕。並且會在每次地震後會在此加固建築。
(抗震三大類)
在校舍防震方面,應該沒有比日本做得更好了。日本防震有一個基本原則,就是「學校是第一避難所」,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,學校的房子不能倒。
作為世界上遭受地震襲擊最多的國家之一,日本對地震的研究、預防一直在進行中。日本也被認為是世界上防災、抗災體系最完備的國家。
最後,雖然以目前科技還無法更早的預測地震等災難,但日本對這些防震措施的努力不得不讓人感到讚歎。日本美學視角在一早地震後,立刻聯絡我們在大阪地區的醫師朋友們,所幸大家平安無事,在此為大阪地區災民祈福,願能度過險境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