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齡化社會

 

常前往日本的人,會發現日本的各行各業中,如計程車司機、旅遊巴士司機、酒店服務生、超市收銀員、學校和企業保安、郵政遞送……都活躍著老人的身影。日本老齡化已經如此嚴重了嗎?

 

計程車司機

 

速食店服務員

 

2013年,當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提出隱退時,日本電影評論家秋山登還在報紙上說:“72歲退休太年輕了吧。世界上也有年過一百的電影導演啊!電影界也有很多說過退休又拍電影的人。因此,今後還想要看到你繼續拍電影。”

 

2016年,宮崎駿果然就複出了,這時他已經75歲了。

日本“50代”(50歲以上)的老人,掌握了七成以上的國民存款額,日本政府規定60歲可以退休,65歲開始領取養老金,但很多人卻踐行著“退而不休”。他們堅守在超市收銀員、計程車司機、便利店服務員、機場引導員等各種工作中。明明有退休金可以領,為什麼日本人還要拼命工作呢?僅僅是因為人口老齡化嗎?

 

不工作、會變老

“一生懸命”這個詞有日本人全部的人生價值。

古日語中“一生”寫作“一所”,原意是一塊領地。“一生懸命”就是鐮倉時代武士不惜用生命來保衛祖傳的領地,到了現代,這樣的精神演化成:在自己的職位上,花費畢生精力,拼命地努力。

在東亞儒學文化圈中,勤奮與自我奉獻,一直都被當作人人追求的人生哲學。在日本,一個人說自己“辛苦”,包含了一種複雜的情感,越辛苦越自豪,越辛苦越能體現價值。“勤”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讚譽。

“不工作,會變老。”是日本人信奉的生存法則。

正是因為持有這種生活態度,日本人不願意放棄工作,他們的理由是“我還能做,而且我還想做。”

 

活出自我、活出尊嚴

在中國,是不是最常聽見的就是兒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“媽/爸,放著我來,您去休息吧”。看似我們在為父母減輕負擔,其實未必。上至百歲老人下至一歲嬰孩,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在“逞能”,只是想盡自己所能完成一些事情。這也是一種“尊嚴”。所以,請不要用你的“孝順”去剝奪父母的“尊嚴”和“權利”。

做自己想做的事,與年齡無關。這對很潮的老夫妻!

 

有一部分老年人很愛研究和學習,比如說用Excel作畫的那位75歲日本老爺爺。

 

為什麼這些日本老年人可以活得如此灑脫與自由,還是思想觀念上的不同。現在,這樣的老人在中國也越來越多!

 

不給他人添麻煩

不給別人添麻煩這一信條已經深入日本人的骨髓,即使是自己的孩子。

 

和國內不同,日本的老人很少會和孩子住在一起。所以爺爺奶奶,姥姥姥爺帶小朋友的情況也很少,幾乎沒有。孩子工作已經很辛苦,不花孩子的錢,不讓他們照顧自己,不給孩子們添麻煩,日本老人就是這麼踐行的。

 

集體主義觀念

“在日本人眼裡,成功與失敗都是集體的事,這個集體的每一員不論其工作表現如何,都必須與整個集體同甘共苦。” 真個社會成員都在努力工作的情況下,自己如果天天在家曬太陽,可能就會有一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了。

日本社會認同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:追求一致,不提倡個性,誰也不希望成為“奇怪的人”。

現在的兒童教育中,同樣貫穿了集體主義價值觀。日本社會對制服瘋狂著迷,上班族有統一的制服、學生分年級有統一的校服、統一的書包。

日本很多學校的體育課上,就會有這樣一個經典的疊羅漢活動,用來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觀念。

 

在社會制度、觀念和自身實力的多重作用下,日本的老人可謂是非常不服老了。他們往往在和年輕人聊天時會拍著胸脯自豪地道:“我可沒有老,我現在依然有能力工作,有能力養活自己!甚至比你們年輕人做得還要好!”

 

老人們不僅經驗豐富,重要的是服務態度好,工作認真負責,敬業精神極強,從些老人的表情和言行,你看到的是滿足、熱情和自信,看不到自卑和愁苦,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、工作態度和服務水準贏得了服務物件的尊重。誰又能說這樣的社會沒有活力了呢?

 

再來看看日本老人即便不去工作,社會對他們都有哪些“優待”。

日本老人從不“養兒防老”,為何晚年生活卻令人羡慕?

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,養兒可以防老。但如今,這一切變的不再現實。

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去北上廣深打拼,一年難得回一次家,沒時間照顧父母是擺在很多人面前的難題。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,飲食起居能力減弱,就連忽然生病都不知道找誰。

 

中國老齡化的速度逐年增長,下圖是2018年統計的65歲及以上的人口,占全體總人口的百分比,可以看出老齡化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。

 

另一方面,截止到2016年,中國的失能老人已經超過4000萬,這些老人雖然大多數依靠家人照顧,但得不到專業的醫療護理,同時也給家人的工作生活增加了很多負擔。

 

不過,和中國相比,日本的老齡化更加嚴重,截至到2017年9月,65歲以上人口多達3514萬,占總人口的比例27.7%,高居全球第一位。

 

嬰兒出生率低,老人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,日本不斷完善著養老制度,同時,利用社會力量養老的介護行業也日益發達。

由於大多不和兒女同住,獨居無人照顧的老人也頻發孤獨死事件,讓在宅介護行業更加需求高漲。

 

輔助器具、設施的完善

這幾年,日本大力扶持養老領域輔助器具和設備的研發。

步行輔助車,在日本經常可以看到老人使用

看似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推車,其實它的功能非常全,可以折疊,調節高度,輪子可以固定,帶有手動刹車裝置,還可以當椅子坐在上面,存放東西等等。

還有自動排泄處理馬桶,以及健康監測設備,移動拐杖等。這些器材主要採用租賃形式,消毒後還可以迴圈使用。

還有一些科技化程度非常很高電子機械產品。比如,提高老人運動的話,有廣播體操機器人,老人吃飯有餵飯機器人,老人吃藥有監視用藥機器人……

這些器材的開發不僅解決了一部分勞動力問題,也有助於國內經濟增長。

除此之外,日本很多公共場所也有針對老年人或者行動不便的人也有特殊照顧。

電車裡的優先席位

公共場所裡,有專門設有老人能安全便利使用的廁所

對於70歲以上駕車的老人,有專門的高齡者標識

 

養老院服務的完善

對很多人來說,父母進養老院是不孝的表現,但在日本老人眼裡養老院卻是個很好的享受晚年生活的地方。

 

日本的養老院分私立和公立。私立養老院根據設施的不同,居住的環境及條件也各不相同。

此外,入住的老人的身體狀況從生活自立到需要高度護理,也是各自有不同的需求。私立養老院本著滿足老人的多元化服務需求,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。

當然根據所提供的服務的種類和內容,入住費用也會有變化。

公立養老院的話,原則上是專門面向需要重度護理,或者生活貧困的低保人員。因為是公立養老機構,所以能保證較低的入住費用負擔。

 

靠譜、完善的介護服務

隨著日本老齡化社會加劇,老年人的長期護理成為一社會難題。

從2000年起,日本開始實行護理保險制度,有效的利用社會資源解決老齡問題,也讓很多家庭就把照顧老人這件事情,教給專業的介護人員去做,大大減輕了家庭的負擔。

日本的介護服務和我們傳統概念中的養老護理完全不同,是一個專業的服務領域。

首先,“介護”是維護客戶的“尊嚴”,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老年人自身所具備的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,實現高品質的生活而提供幫助。

其次,日本的介護都是利用受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照顧,不是為老年人包辦日常生活的一切,而是輔助老人去做不能完成的部分,去尋找更多自己完成的可能性。也就是介護中的“自立支持”理念。

2017年日本開放了介護簽證,先以留學身分赴日學習日語之後,進入介護專門學校或養成設施2年,通過國家認證的介護福祉士資格考之後,就可以拿到介護簽證,最快3年可以達成。相信這批來到日本實際體驗、學習介護制度的人,將來回國後都是種子教官。

 

看完以上之後,你是選擇幫兒女帶小孩,看著兒女臉色過日子?還是選擇像日本老人這樣有尊嚴的工作到老呢?